10 June, 2009
02 December, 2008
29 October, 2008
媽呀!Maya Final!
16 October, 2008
10:1
雖然是個小設計案,卻也折騰了我好幾個禮拜。
第一堂課郭英釗老師要我們study各個國家目前的林業發展。
大家的報告都很棒,大概只有我沒有把他弄得很精美吧(愧)。
接下來老師希望我們用三個禮拜的時間做一個山上的避難小屋。
使用的建材能夠方便搬運並且容易建造,並且能夠自我供給能源。
以木構的角度出發,這個案子開始變的很大。
第一堂課討論過想法後,大家的概念都不一樣,其中的差異也很有趣。
可是老師對大家都畫3D似乎不太滿意,於是提出了必須做10:1模型的要求。
第二堂課我的模型未完成,一直卡在製作的過程。
木構實在比我想像中花太多太多時間了,原本想要製作一個完全不用膠只用卡榫的模型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不在於我做不出來,而是我花的時間不夠多。
跟老師討論了很多結構的問題,上完課的隔天休息了一下,
便開始著手我的第二個模型。
包括木頭如何卡接、結構如何穩定、外牆的材料、不同材料的銜接、可動式接頭的設計......等,
每一個細項都讓我思考的比以往久。
不停的想,不停的做。邊做邊想,邊想邊做。
做到後來整個設計在腦海中終於成型的感覺很棒,知道自己要什麼。
最後才想明白,一切都是因為10:1才會發生的事情。
第一堂課郭英釗老師要我們study各個國家目前的林業發展。
大家的報告都很棒,大概只有我沒有把他弄得很精美吧(愧)。
接下來老師希望我們用三個禮拜的時間做一個山上的避難小屋。
使用的建材能夠方便搬運並且容易建造,並且能夠自我供給能源。
以木構的角度出發,這個案子開始變的很大。
第一堂課討論過想法後,大家的概念都不一樣,其中的差異也很有趣。
可是老師對大家都畫3D似乎不太滿意,於是提出了必須做10:1模型的要求。
第二堂課我的模型未完成,一直卡在製作的過程。
木構實在比我想像中花太多太多時間了,原本想要製作一個完全不用膠只用卡榫的模型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不在於我做不出來,而是我花的時間不夠多。
跟老師討論了很多結構的問題,上完課的隔天休息了一下,
便開始著手我的第二個模型。
包括木頭如何卡接、結構如何穩定、外牆的材料、不同材料的銜接、可動式接頭的設計......等,
每一個細項都讓我思考的比以往久。
不停的想,不停的做。邊做邊想,邊想邊做。
做到後來整個設計在腦海中終於成型的感覺很棒,知道自己要什麼。
最後才想明白,一切都是因為10:1才會發生的事情。
12 October, 2008
媽呀!Maya Second!
08 October, 2008
媽呀! Maya!
27 September, 2008
介面
有時候覺得設計被所謂的diagram給湮滅了。
一種平面上的吞噬,視覺上的強迫。
為什麼設計者到最後一定得用圖象敘事?
這到底是一種不成文規定還是習慣?
在專題課上潘冀談到設計者與一般大眾的差別,在與我們使用的介面不同。
很多概念我們講的撲朔迷離,使用者懵懵懂懂。
更多我們引以為豪的diagram離他們所能認知的更是距離遙遠。
恰巧這兩天也看到一篇文章,關於論述這件事。
有時候設計者的迷思是把概念講的越玄越好,把圖象表達的越抽象越好。
最好全世界都聽不懂看不懂。
但那到底是為了誰?
一切的一切,出發點不都應該在於讓別人瞭解我們的設計嗎?
所謂介面,正是兩個不同個體之間應該共通的分隔線。
而對於這樣的介面,我們卻是冷漠的使用著自己的語言"自我論述"。
一種平面上的吞噬,視覺上的強迫。
為什麼設計者到最後一定得用圖象敘事?
這到底是一種不成文規定還是習慣?
在專題課上潘冀談到設計者與一般大眾的差別,在與我們使用的介面不同。
很多概念我們講的撲朔迷離,使用者懵懵懂懂。
更多我們引以為豪的diagram離他們所能認知的更是距離遙遠。
恰巧這兩天也看到一篇文章,關於論述這件事。
有時候設計者的迷思是把概念講的越玄越好,把圖象表達的越抽象越好。
最好全世界都聽不懂看不懂。
但那到底是為了誰?
一切的一切,出發點不都應該在於讓別人瞭解我們的設計嗎?
所謂介面,正是兩個不同個體之間應該共通的分隔線。
而對於這樣的介面,我們卻是冷漠的使用著自己的語言"自我論述"。
30 April, 2008
那些戰後的無名英雄
停擺之後
現在看來整個二年級的設計到目前為止是空白的。
而現在的我也沒有力氣去塗塗抹抹,至少目前還沒有下個結論。
如果用很簡單的一段話來說,我覺得設計思維跨越了一大步可是設計能力卻沒有增長。
越來越懂得用生活體驗建築這件事情,卻也感嘆自己的膚淺無知跟自以為是。
我記得我當初在東海面試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麼想念建築?
我說:"我認為建築是所有生活藝術的總結。"
我想我大概是想為自己的生活找一個答案吧,所以來到了這裡。
跌跌撞撞之後,像個孩子般的覺得痛了。
而現在的我也沒有力氣去塗塗抹抹,至少目前還沒有下個結論。
如果用很簡單的一段話來說,我覺得設計思維跨越了一大步可是設計能力卻沒有增長。
越來越懂得用生活體驗建築這件事情,卻也感嘆自己的膚淺無知跟自以為是。
我記得我當初在東海面試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麼想念建築?
我說:"我認為建築是所有生活藝術的總結。"
我想我大概是想為自己的生活找一個答案吧,所以來到了這裡。
跌跌撞撞之後,像個孩子般的覺得痛了。
04 January, 2008
03 January, 2008
對自己的設計負責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我缺少了什麼東西。
設計的天分?設計的直覺?設計的靈感?
今天Nancy跟我說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我覺得你都沒有為你自己的設計負責。"
我才發現,我根本就還有太多基本的東西要去處理。
動線、區域、空間特性、服務核......blahblahblah......
雖然有時候我所設計的會很不合乎常理,但那就是我們要學的。
如果不全部run一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設計在幹嘛、排平面幹嘛、畫立面剖面幹嘛。
這樣看來,我覺得我真的沒有很認真。
設計的天分?設計的直覺?設計的靈感?
今天Nancy跟我說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我覺得你都沒有為你自己的設計負責。"
我才發現,我根本就還有太多基本的東西要去處理。
動線、區域、空間特性、服務核......blahblahblah......
雖然有時候我所設計的會很不合乎常理,但那就是我們要學的。
如果不全部run一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設計在幹嘛、排平面幹嘛、畫立面剖面幹嘛。
這樣看來,我覺得我真的沒有很認真。
28 November, 2007
11 November, 2007
那些日子
17 October, 2007
設計思考
這是我修Aleppo的第一門課。
而這一門課的第一堂課Aleppo就開宗明義的說:"這學期要講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學到並且明白這三樣事情就夠了。"(其實應該有六件)
第一:在設計過程、設計方法、設計理論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及不足的地方,故需發展新的設計思考與數位設計方法。
第二:設計走在理論前面,故需釐清有哪些相關的設計理論迫切的需要被研究。
第三:設計思考的步驟從元素、過程進而思考到互動關係。
要說這門課到底對設計有沒有幫助?我不確定也不敢說。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個人覺得這是我一個禮拜當中最腦力激盪的時候(好啦可以跟姚仁喜與邱文傑的專題PK一下)。
上禮拜講到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新媒材對設計過程的影響。這聽起來很數位,實際上卻非常古典而傳統。古希臘時代,建築師們使用的工具是紙筆,畫的是平立剖。一些簡單的矮房甚至不需要建築圖僅靠工匠就可以堆砌起來。當時沒有study model、concept model這種東西,現在考古所挖出來的小模型,全部是建築物建造完之後,再雕塑一個用金銀打造的小建築模型獻給上帝或神以紀念跟象徵。一直到了哥德後期文藝復興,出現了一些用泥土做成並且in scale的小模型。從材質可以確定這些模型並不是拿來獻給神的,而是產生在建築之前,為了研究空間所做的study model。
自此開始,設計者找到了一種新的設計媒材:模型。於是空間不再是簡單的平立剖,不必受圖面的繪製問題而約束在水平垂直向度,開始憑藉著模型上的自由曲線或角度出現了更複雜的建築形式。
當中最令我深思的一段話,是Aleppo問我們:"記得在設計做完要做final model的時候,好好想想你的model是做來獻給神的嗎?"箇中含意就請大家自己體會了。
你的model是獻給誰?
而這一門課的第一堂課Aleppo就開宗明義的說:"這學期要講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學到並且明白這三樣事情就夠了。"(其實應該有六件)
第一:在設計過程、設計方法、設計理論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及不足的地方,故需發展新的設計思考與數位設計方法。
第二:設計走在理論前面,故需釐清有哪些相關的設計理論迫切的需要被研究。
第三:設計思考的步驟從元素、過程進而思考到互動關係。
要說這門課到底對設計有沒有幫助?我不確定也不敢說。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個人覺得這是我一個禮拜當中最腦力激盪的時候(好啦可以跟姚仁喜與邱文傑的專題PK一下)。
上禮拜講到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新媒材對設計過程的影響。這聽起來很數位,實際上卻非常古典而傳統。古希臘時代,建築師們使用的工具是紙筆,畫的是平立剖。一些簡單的矮房甚至不需要建築圖僅靠工匠就可以堆砌起來。當時沒有study model、concept model這種東西,現在考古所挖出來的小模型,全部是建築物建造完之後,再雕塑一個用金銀打造的小建築模型獻給上帝或神以紀念跟象徵。一直到了哥德後期文藝復興,出現了一些用泥土做成並且in scale的小模型。從材質可以確定這些模型並不是拿來獻給神的,而是產生在建築之前,為了研究空間所做的study model。
自此開始,設計者找到了一種新的設計媒材:模型。於是空間不再是簡單的平立剖,不必受圖面的繪製問題而約束在水平垂直向度,開始憑藉著模型上的自由曲線或角度出現了更複雜的建築形式。
當中最令我深思的一段話,是Aleppo問我們:"記得在設計做完要做final model的時候,好好想想你的model是做來獻給神的嗎?"箇中含意就請大家自己體會了。
你的model是獻給誰?
11 October, 2007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