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anuary, 2007

參訪

上個學期是個新鮮又充滿活力的一個開始。初踏入所謂建築的領域,我喜歡這樣的學習跟思考方式,不斷挑戰著自己的創意與設計能力,不斷的在壓力下腦力激盪。

實地走訪,對設計來說是一門很重要的體驗。不身入其境,有些空間你永遠不會瞭解。

2006.09.30 台北 信義計畫區
2006.10.08 十分雙溪

2006.11.26-27 高雄愛河


2006.12.04 東海評圖
2006.12.05 實踐參訪

2006.12.15-17 宜蘭黃聲遠


25 January, 2007

20070125結構與材料課final

這學期的構造與材料課,事實上都被我們簡稱為"工廠課"。所謂的工廠課,一開始就是不停的強迫我們去使用每台線鋸、帶鋸、輪盤鋸、電鑽、釘槍、上漆、焊接等等。不過真正學到的,是老師教我門如何看待材料的態度和如何選擇最適合的結構去表現我們的設計。

這學期的作業,一開始先做了一組木料集成。之後做了一個比較抽象的思考練習,如何設計一個與身體結構有關的機制,是可以依照人體活動的需求而改變其形體及使用方式。比較大的共同作業是我們完成了評圖室的移動式圖架兼模型桌,前前後後大家合力工作了將近一個月。



最後一個project,每個人都拿到一個同樣的組件,一個凹型彎管。利用這個基本的組件各自去發展其型態或增添別種材料,賦予其椅子之意義。

我的概念,從一個懶人椅開始發想。如何讓這個椅子創造出與人體最緊密接觸的關係?如何顛覆椅子被人坐著的定義?人體坐在地上最基本的姿勢,套用在這個椅子的框架中,讓身體的重心盡量貼近地面。不需要刻意的扶手,兩隻手可以自然服貼在椅子的側邊,整個人被包覆在椅子的框架之中。在支撐方面,我利用不同長短的木條,模仿人體的曲線,綁出一組自然下垂的椅背,使之不論使用者的身形大小都可以完全服貼在背部、腰部以及臀部。懶人椅,靠著雙腳膝蓋關節的移動,靠著下面加裝得四個輪子,就可以自由前進。



14 January, 2007

20070114建築專題研討

林欽榮與黃聲遠,同樣對於台灣都市建築都極具影響力的兩位大人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城市定位。在交大建築所的同一門課,不同的教學方式。

在這堂課的最後,我們透過了林欽榮老師一學期的都市空間治理課程,體驗台北、新竹、高雄三個再造都市。親臨高雄,真實體驗水岸活力港都。黃聲遠老師三天的宜蘭workshop,從最原始到都市,從微小到寬廣,帶著我們用不同的視野體驗宜蘭之美。

學生們以垂直分組之方式,分別有MR1一二年級各一位、MR2一二年級各一位,基本上以四人為一組單位。沒有題目限制,只需竭盡所能將這一學期龐大的的課程內容歸類出我們的想法,甚至希望能夠進一步體會兩位老師對於空間建築所定義的不同態度。

很幸運的我跟聖軒(MR1二年級)、柏楊(MR2二年級)、伯聿(MR2一年級)同一組討論。大家對於林欽榮與黃聲遠都有很深的感覺,因此在討論的時候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想法。我知道我在空間策略分析能力上還不夠充足,沒有辦法很精準的透過作品去剖析設計者的中心思想(其他三位能力之傑出令我讚嘆加感動)。十年三個月,是我們對於兩位老師的建築態度所定義的時間,雖然後來欽榮老師一直強調他只要兩個禮拜(笑)。討論過程當我努力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聲遠老師似乎一開始對我提的「單親媽媽」這個形容詞感到震驚,不過後來他自己卻認同了(開心)。
P.S:討論的過程裡獲得了很多對於建築自我的想法,真的覺得很幸運能跟你們同一組唷 ^_____^

1/14 AM 10:00
位置:這時間一般狀況應該是沒有生物存在的studio
出席率:100%
討論狀況:盛況空前


1/14 PM 3:00
位置:H105小小會議室大大空間
出席率:150%(感謝許多外校參與同學)
討論狀況:楚河漢界一家親



(哲文、老趙、聖軒、柏楊)

以下為討論出後的報告內容摘要:

十年
黃聲遠不是在蓋一棟建築,而是在培育一種建築空間。一個案子從設計到完工,可能耗上十年。做設計之前,他必須先花好長一段時間把自己去置入這個環境。因為他認為建築應該與周遭環境結合,周遭環境不斷改變,他必須不斷的隨著環境給予建築"再教育"。一直到各種空間的使用都完備了,才有可能成為他的建築。

三個月
林欽榮講求各項都市計畫切入的時間點。當一個空間需要被改造的各種先天條件都具備時,就是他下手的時刻。所有的手法以及理念都是以當下的空間環境需求決定,因為他深信當重要的時間點一過,再做也徒勞無功。三個月對他來說,就足夠呈現一個好的都市計畫的願景。

空間性質差異性
黃聲遠掌握的空間為公共機關團體空間(宜蘭河畔舊城生活帶、礁溪鄉公所、社福館…)、私人空間(礁溪林宅、狀圍張宅…)皆有。
林欽榮所掌握皆為市民共有的公共空間,不論是市民直接使用(真愛碼頭、愛河之心、新光碼頭、城市光廊...),或為間接使用(污水處理、截水站、溼地計畫...)。

佈局方式差異性
黃聲遠是以一種近乎無風格的建築創作,以長時間演進的方式型構成一種態度:設計者透過對生活空間的體認與情感,以自身有限生命與生活環境之間的對話,這樣的方式必須透過幾個月到幾十年長時間累積的體驗觀察,累積足夠的能量與和環境對話的籌碼,在著手進行創作。
林欽榮作為一個專業的都市策略規劃者,可以以短時間(一個禮拜到幾天內)精準佈局規劃出都市的整體計劃藍圖,層次鮮明地排序執行的先後與輕重,作為一個都市總體計劃的參考範本。也擅長透過都市方程式的建構,型構都市策略性指導方針。
以高雄為例:
高雄城市再造方程式=啟動程式修補加值工程→改變城市意象→創造城市魅力→擴展城市行銷→激發市民光榮感→吸引產業回流與新型產業之移入→改善城市經濟體質→在投資城市發展 (林欽榮/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 p.46)

擴展方式差異性
案子以原地作用和自身所處環境作對話為主要態度,形成一種寧靜而內爆的力量來影響環境。
以礁溪戶政及衛生所為例,以細膩經營基地內退縮條狀的開放空間作為社區中人行的公共空間,形構出以人為主的生活空間型態。
案子與案子之間透過計畫性組織方式作線性連結,形成具有層級式的網絡關係。
以高雄洲仔溼地為例,溼地的完竣,生態層面在尋回高雄後工業的自然環境,使水雉以及各種多樣的動植物回到高雄,政策層面迫使政府面對快速道路工程的中止以及促使鐵路地下化政策推進而形成另一個談判的籌碼,進而佈下一場局。

單親媽媽
單親媽媽的身份容易受到社會的壓迫與排擠,但是通常她們也有著過人的毅力致力於給予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不同於一般家庭,更會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或是好幾倍的精力去教育她的孩子。每個階段的教育方式不同、學習目的不同,直到孩子能夠適應這個社會或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她才有可能放心去讓這個孩子自己發展。

黃聲遠
不去刻意樹立自己的風格,強調與環境社會的和諧,實踐建築的公共性。黃聲遠的宜蘭河畔舊城生活廊帶,耗費十年寒暑,在不斷與政府、當地居民溝通後,成為當地居民歸屬感最高的一塊土地。也或許是宜蘭的慢步調才能與他的設計風格相輔相成,不急著大刀闊斧的改造這個地區,而是溫柔而平和的慢慢革命、慢慢滲入。但如此緩慢的速度,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或許一個好的設計案必須醞釀五年。黃聲遠選擇以被動的態度在等待各種可能的契機,因為太多的政策經濟因素干預,有些案子沒有機會,有些案子可能停擺。這樣的等待,值得嗎?

基因工程師
基因工程師的職責在於選取優良的基因去繁衍下一代。也就是挑選好的基因來源、選擇父親與母親,在最佳的先天條件下去達到最大的教育效益。基因是先天決定的,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可以判讀出這組基因是否成功。

林欽榮
看好一個問題的癥結就迅速下手,這是林欽榮的本事與優點。他能很快的就掌握一個城市的都市脈絡,從核心部位開始有效的改造,藉此去影響周遭的其他都市建設。或許引發很多政府官員的質詢,或許有很多政策經濟問題。但在這樣的魄力下,都市計畫仍然可以進行到有些程度,林欽榮也就選擇放手,前往下一個需要被改造的地區。而在林欽榮離開之後,都市計畫也就停擺在那個階段不會繼續往下發展了。這樣的停擺,是一種危機嗎?

使用者
不同的設計理念以及速度,成為之後引導使用這去體驗空間的準則。

12 January, 2007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Design Media

雖然電腦課已經在上禮拜五final了,但是一直到現在都讓我覺得這堂課值得我好好的來記錄一下。

從2D的photoshop、AutoCAD、Illustrator,到最後作為final的3D MAX甚至virtual reality(在圖書館七樓交大發展館使用六架攝影機,戴上特殊眼鏡就可以變立體的那種),真的學到了很多很多。

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老師教了一大堆的指令。而是在電腦繪圖軟體使用上的觀念,包括各種指令的原理以及目的或是介面的處理等,才是我們不容易在書裡學到的。如何使用電腦媒體把抽象概念轉換成圖像,如何用動畫表達設計概念,這才是這堂課的學習目標。畢竟,這是建築所的電腦課,不是電腦媒體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運用現在不斷發展的各種媒介,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去幫助我們的設計使之更加豐富。

FINAL_PROJECT http://tinyurl.com/yfvx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