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September, 2006

14 September, 2006

SPACE-exerciseⅠ:A DAYDREAM SPACE



一開始由幾何的方法歸納出了幾個重點:這個空間是被分割、具有轉折的,而顏色的變化卻是平緩而溫和。三角形所代表的,是不同區域之前互相交錯、漸變的關係;半圓則是呼應顏色的變化以及重疊。於是乎出現了一個過於幾何型態的模型,僅僅是一塊一塊的東西堆疊,而沒有空間的意涵。



重新思考過後,拋棄了原有的幾何型態,以比較抽象思考的方式去進行,再詳細的解讀了一次。這個區塊主要由藍色與米黃色構成,被一些水平線與斜線分割。這些線條的顏色有些代表了區域的不同,有些代表著色塊的轉變,像是面與面在空間上的分界。

因此,我將這些線條定義為我空間中的折線。藍色區塊與米黃色區塊對我而言似乎是由上下兩種相度朝中間推擠,可能代表著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不同空間。

我把整個區塊當成是一塊基地,那些彩色線條就是紙板的分割線,可能有切的動作、或是有折的動作來包覆出一個空間。在決定切或折的手法上,我以讓這個空間形構出兩種面相為原則,將藍色的部分刻意面向同一種角度,將米黃色的部分刻意面向另一個相反的角度,並且在兩條最明顯的水平線上做切開的動作,使這個空間由上、中、下三個物件構成。

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創造出一個兩種面相的空間。限制在模型的前方以及後方所看到的是同一種色調的區塊。在有光影變化的時候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兩種顏色不同的空間。


建築專題0914



12 September, 2006

SPACE-exerciseⅠ:A DAYDREAM SPACE


A process is set into mtion oscillating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perceived unconscious. Space is created through process of folding and un folding.

Step A
Image a daydream space, use 5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space; light blurred, transparent interwined, disquised,......

Step B
Define operations using verbs; fold, cut, glue,......Maximum dimension 30x30x20cm

Step C
Mount object onto 50x50 selected painting copy

Step D
Assemble the daydream space onto the collective field





白日夢空間?聽起來很抽象的一個名詞。第一堂課,Ian老師發題。伴隨著大家疑惑的眼神跟滿腹問號,我們拿到了各自一張Diebenkorn's Ocean Park Series的圖。 稍微研究了一下這個系列的圖,只有靠著幾何的線條與各式各樣的顏色勾勒出畫家所謂的Ocean Park。感覺上物體都被各自切割重組過,其賦予的顏色也有其特殊涵意(什麼?)。

我開始分析著我的這張圖。水藍色為基底,夾雜著些許的米黃色與綠色。L型的切割區塊或許代表著某種物體,我不知道。或許是一整片天空與沙灘的對話;或許是一整片海洋與某個不知名小島的邂逅;或許是湖泊與樹枝圍繞而成的一處隱密地。

我賦予它顏色的形容詞有模糊的、剝離的、混沌的、稀釋過的、平和的、偽裝的、不謹慎的、漸層的、被切割的、寧靜等。思考著我最感興趣的區塊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 我覺得我的白日夢,就發生在平常我們發呆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某種思考的過程。左方帶有綠色的長條區塊,我將它視為是此種事件發生的時間軸。隨著時間由下往上的推進,腦袋中飄過的思緒從一堆雜亂的線條當中開始產生變化,慢慢的被逐漸釐清。而到了中段,思考過程呈現了平緩的階段,正在慢慢咀嚼想法。而到了後段夢境完成之際,似乎又發生了變化,最後將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刪去、抽離。

首先我挑中了A區塊像是雲朵纏繞的部分。它對我來說是旋轉、抽離的。整個形體重複著螺旋與延續,因此我利用一個分裂的小單元去重複組成這樣的型態。

再來左方的C區塊我將他視為是一個由下往上推進的時間軸。在夢境裡,任何事件發生的過程都依循這這個時間軸演進,同時有高度、層次的變化。

B區塊是我認為這張圖裡面最有意思的一部份。藍與黃兩種顏色的變化和顏色的豐富度,使得這個區塊產生的不同的樣貌。線條所造成的折痕,區別了兩種色調的相度,使之像是發生在不同的平面上。所以最後就決定用這塊繼續發展下去。模型是以區塊為平面基地,依據上面的線條凹折成一個較封閉的空間,試圖以原本的線條呈現在立體模型上面。